據《中國大閘蟹市場消費報告》中顯示,2017上半年大閘蟹銷售額的前五省同比增長了610%-860%,其中消費者中女性用戶同比增長近6倍。從C端數據反饋來看,大閘蟹行業正在蓬勃崛起。民間有一種說法是——“九月團臍,十月尖”,意思就是九月吃母蟹,十月吃公蟹,季節上本身兩者的生長周期就是區分開的,當蟹黃消耗殆盡的時候,公蟹的蟹膏正好長滿。而記者翻看網 上資料發現,其實公蟹的膏肥體壯,煮熟之后不會變硬,不含膽固醇;而母蟹蟹黃要多一些,含有豐富的蛋白質,但膽固醇較高,可以說各有優勢。
大閘蟹美食
據《中國大閘蟹市場消費報告》中顯示,2017上半年大閘蟹銷售額的前五省同比增長了610%-860%,其中消費者中女性用戶同比增長近6倍。從C端數據反饋來看,大閘蟹行業正在蓬勃崛起。
民間有一種說法是——“九月團臍,十月尖”,意思就是九月吃母蟹,十月吃公蟹,季節上本身兩者的生長周期就是區分開的,當蟹黃消耗殆盡的時候,公蟹的蟹膏正好長滿。而記者翻看網 上資料發現,其實公蟹的膏肥體壯,煮熟之后不會變硬,不含膽固醇;而母蟹蟹黃要多一些,含有豐富的蛋白質,但膽固醇較高,可以說各有優勢。
縱觀大閘蟹市場,清蒸最能體現出大閘蟹的鮮,感覺這樣有營養、健康,而且做起來方便。
大閘蟹是季節性產品,全國主產地不多,價格波動較大,運輸成本較高,運輸過程中損耗率也很大,我認為這是價格降不下來的一些主要原因。
消費者的認知改變了,但是上游市場仍然有空間可以壓縮成本。
但隨著互聯網、電商的升級,價格越來越透明化。”
可以說,市場上所有的活鮮成本主要就是來自它的損耗和運輸。而大閘蟹價格的決定權,主要取決于產業上游發展的成熟度。
對于大閘蟹產業而言,目前的季節性弊端、市場的認知、產業鏈的成熟度都是影響品類支撐品牌的重要因素。但這個結論并非是否定的,當上游足夠穩定,產品口味做的足夠好的時候,蟹這 個品類也同樣是可以撐起一個品牌的。
其實新興的胖哥倆品牌就是一個非常突出的例子,他們不是主要賣蟹,但是他們每一鍋里都會有蟹,除了蟹會更多搭配一些其他的東西如雞爪、土豆等,這樣人均更低。最終他們品牌定位的 并非品類,而是人群。撐起品牌的也并非完全是品類,而是喜愛吃這一類品類的人群。
做每個品類其實都會有一定的市場空間,只是很多時候問題主要還是出在內部的品牌定位、產品結構處理、運營模式的層面上。
行業發展的同時,離不開上游的努力
對于大閘蟹產業的發展現狀,其實不僅僅是電商坐不住了,上游供應鏈企業發現了這個品類的可塑造性,他們結合市場出現的問題,也做了很多嘗試。
比如供應鏈企業信良記就梳理了大閘蟹痛點:
1、提高品類研發力
信良記擁有的亞洲美食聯合研究中心是專門針對爆品口味做研發工作的,可實現烹飪藝術與食品科學的完美結合。目前他們已開發了大閘蟹的香辣口味,同時,也包括產品延展方案,比如加 入一些木耳、年糕、芹菜等做成麻辣香鍋,或者加入鮮蝦、豆腐、土豆等做成肉蟹煲等。
2、技術打破季節性壁壘
未來要想把品牌做強做大必須要有標準化,鮮活很難標準化,因此凍品是很多企業必然要經歷的一條路。
而信良記通過自身獨有的秒凍鎖鮮技術,解決了速凍水產品標準化、易儲存、與鮮活口感無異的難題。
其中比如將大閘蟹在最好的季節收上來,通過秒凍鎖鮮技術進行集中加工,可以鎖住大閘蟹細胞水分,保留住肉質最大新鮮程度,將保質期延長至18個月,實現大閘蟹一年四季可食。
3.建立合作生產基地,打通上游降低成本
經營企業表示:大閘蟹之所以賣這么貴,真的不是食材本身有多貴,而是這個過程中間產生的損耗和人工拉高了它的價值。
不僅僅是大閘蟹,小龍蝦也同樣存在這樣的問題。信良記打通的供應鏈上游讓價格更接近于食材本身的成本:比如企業自己的養殖基地,保證貨源和價格穩定;規?;a、薄利多銷;秒凍 鎖鮮技術直接在食材原產地進行處理,砍掉中間的損耗和人工成本。
在產業鏈的上游,要投入多少錢才能達到信良記這樣的體量呢?行業的發展離不開上游企業的專業性梳理,很多餐飲企業前期更多會選擇合作伙伴,比如可提供標準化解決方案、保證質量穩 定的餐飲供應鏈企業。
總結
綜合前面采訪的C端和B端的反饋,會發現其實大閘蟹行業很多問題的根本在于缺乏市場教育,需要引導認知。
背后推動的關鍵,一是上游,二是商家。
實體經濟的帶動很多時候就是上游產業的帶動。判斷一個品類的市場是否具有投資的可能,主要還是要看上游市場發展的現狀,進而判斷下游實體經濟的發展前景。而上游市場的發展更多有 賴技術的提高,比如冷鏈、冷凍技術的先進性。
主營大閘蟹的企業這些年已經很少做市場引導了,原因在于顧客對于他們的產品已經有了認知,來了店里自己需求什么樣的蟹產品一清二楚,但這些也僅僅限于對品牌產品認知,而面對整個 大閘蟹市場認知依然缺乏。
相信大閘蟹是有機會的,但和小龍蝦一樣,同樣需要一個過渡期。